受多空因素交织博弈影响,本周 银行 间债市呈现出窄幅震荡格局,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行至2.78%附近。 尽管短期内市场中看空者占据主流,但亦不乏部分投资机构依旧看多后市,并建议加大布局力度。 不乏看多机构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收盘, 银行 间 利率 债市场收益率整体小幅波动。其中,SKY_3M上行5BP至1.61%;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下探2BP至2.28%;SKY_10Y稳定在2.78%一线。 可以看到,经过多日的震荡调整,10年期国债 利率 的上行步伐终于有所放缓。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临近半年末,市场对于资金面收紧的担忧成为了当前扰动债市表现的关键因素。 不过,包括 中金公司 在内的部分机构认为,6月初以来资金利率的小幅上行,更多是源于商业 银行 因考核导致的季节性波动,绝非趋势性反转。 回溯历史,宽 货币 的退出往往需要具备几个先决条件:一是经济数据出现明显改善,二是股市显著上涨,三是暂时没有明显的债务违约风险冲击。 然而聚焦当下,即使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也只是相对于低位的边际回升。再就高频数据考量,6月份的整体情况仍弱于去年同期,股市的反弹也不够坚实,房企债务风险尚未解除,总体并不具备宽松货币退出的条件。 “从实体杠杆来看,今年居民和企业的杠杆提升均较为乏力,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保驾护航,甚至是比较长时间的呵护。因此,个人认为各机构没有必要过于担忧资金面的收紧,而这可能是当前市场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预期差。”一位 券商 交易员亦向记者表示,“ 一旦资金面持续宽松的预测被印证,那么投资者对利率回升的担忧就会消除,收益率曲线也将呈现出‘牛市平坦’,从而带来长久期债券更好的交易机会。” 外资流出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境外资金的持续流出,也对现阶段国内债市表现构成了负面袭扰。截至目前,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已达-44.4BP;中美2年期国债利差更达到了-86.48BP。 券商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2月至5月,境外机构已连续4个月减持人民币债券,涉及规模分别为788亿元、1039亿元、1031亿元、999亿元。细分券种来看,境外机构5月分别减持政策性银行债、国债746亿元、142亿元;信用债方面,境外机构依次减持上清所中票、企业债、短融、超短融89亿元、3亿元、3亿元、0.5亿元;另外,减持同业存单、地方政府债14亿元、2亿元。整体来看,境外机构减少了主要利率债、信用债配置888亿元和95亿元。 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外资流出的趋势短期显然还无法逆转。可记者也观察到,外资持债规模的减少确实有所收敛。 事实上,对于后续外资的动向,业界并不悲观。专家普遍认为,中美利差收窄和人民币贬值使得境内债券市场面临一定的 资金流 出压力,但大幅外流的可能性有限,后续流出节奏有望放缓。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虽然近年来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不断上升,但外资持有的总体占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外资持有债券约占中国整个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3.3%,远低于美国约28%、日本约14%、巴西约9%的水平。在外资占比较低的情况下,即便中美利差收窄造成债券市场一定程度的资金流出,对我国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的资金池也难以形成规模性和实质性的冲击。 驻伦敦的 德意志银行 外汇 分析师 杜凯特也认为,由于外资持有债券份额不到10%,减持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主要是带来阶段性市场情绪反应。 “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国国债相继被纳入三大全球主流债券指数。未来,境外机构持有国内债券的趋势大概率将以增长为主,不会因美联储加息和中美利差的变化而产生趋势性逆转。”连平说。 债券通公司发布的债券市场运行报告显示,5月份,债券通交投活跃,日均交易量达355亿元人民币,月度成交67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其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交易最为活跃,分别占月度交易量的51%和35%。而截至5月底,债券通汇集了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351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全球排名前100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有78家完成了债券通的备案入市。 操作分歧犹存 综上,当前看多债市的机构普遍判断,在债务杠杆提升乏力,国内经济回暖偏慢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不具备过去的V型回升的基础,甚至需要进一步下降来引导经济抬升,即使不下降,维持在低位的时间也将较长。而货币政策宽松时间的超预期,很可能是支撑下半年债市行情的关键,毕竟不少投资者都疑虑货币政策的宽松是否还能持续。由此,恰逢近期利率债一级发行放量,对于看多机构来说,目前或是较好的配置时机。 当然,也有部分机构依旧对后市持审慎态度。 “短期内,债市在局部疫情复发风险与复工复产背景下经济修复的多空博弈中走出震荡格局,但随着后续结构改善的信号出现,利率上行压力将继续增大,建议各机构警惕三季度的利率调整风险。” 中信证券 债券研究首席分析师明明则表示,“未来两个月,我国经济将进入局部疫情缓和后的快速爬坡期,加之美联储加息进一步落地,投资者还需提防内外利空因素共振带来的利率调整压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