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雅安观察 姜丽 文/图 3月29日,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堰沟村,东大堰与通乡公路旁的层层梯田上,50余名工人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的重点项目。当前,汉源县立足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的产业基础,正在此规划建设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预计今年5月完成建设。”施工现场负责人说,通过高标准农田与农事体验中心、观景步道等配套建设,这里将打造出“田成型、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农旅融合景观。 近年来,汉源积极探索“稻+蒜+果”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重点发展“水稻+大蒜+伏季水果”的主导产业,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小型化农机与智慧农业,走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蒜农们正在忙着采收 立体发展 “稻+蒜+果”,让种地更高产 近日大蒜进入集中收获期,九襄镇清泉村的田间地头到处一片繁忙。 “等这几天大蒜挖完,紧跟着就要蓄水整田,准备种水稻了。”村民刘洪才熟练地用小铲挖着大蒜。他指着田坎上种的梨树说,大概8月中旬,等梨收获完,就要开始收获水稻了。 清泉村地处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园区规划总面积3万亩,核心区面积5000亩。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园区围绕汉源水稻、大蒜、水果三大产业,探索“稻+蒜+果”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引导村民在田里种粮种菜,利用田坎栽树。 “刚开始喊把果树移到田坎上,大家还不太理解。”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勇说,为了推广立体农业,去年年初,该局的工作人员和乡镇村组干部挨家挨户收集意见,疏通堵点、难点,指导村民将果树“腾退还田、爬上坎子”。 一年下来,通过大力发展粮经复合,充分利用田坎种植梨、大豆等经济作物,园区内形成了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模式,年四季都在轮番种植、收获,亩均综合产值超过2万元,大大提高了稻田种植的经济效益。 立体种植,还将更为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引入园区。“秋天水稻收割后,我们接着种大蒜,稻草不会焚烧,全部覆盖大蒜,相当于有机肥料。春天蒜薹收割后,稻草、蒜叶全部旋耕还田,给新插的秧苗提供底肥。”说起园区的生态还田,刘洪才头头是道。 “稻蒜年年轮作,秸秆互相覆盖还田,有效抑制了田间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有利于水稻、大蒜生长。”刘勇介绍,据测算,园区内每年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约30%。 下一步,在九襄镇清泉村、大庄村、周家村等村,将对现有800亩水稻田实施宜机化改造、田形调整,建设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及小型宜机化示范园。 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航拍 汉源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科技支撑 新技术新装备,让农业更“聪明” 在推广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的同时,园区在科技支撑方面也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数字农业,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建立科研合作,建设宜机化高标准农田,引领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打开这个APP,可以在上面实时查看园区天气、土壤、土壤肥力状况等数字信息。”县农业农村局花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杜洪俊介绍,这是该园区正式运用的一款数字农业APP,上面有专家技术培训、农技交流等信息,“还能足不出户采购农资,进行农产品销售等。” 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科技的支撑还体现在农作物品种上。“对面那几块地,就是我们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合作的水稻超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站在清泉村的田间道路旁,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中心高级农艺师肖洪说,目前示范基地面积约100亩,每年引种试种农作物新品种10—20个。 当前试验示范种植的宜香优2115、德香4727等新优品种,平均亩产达900公斤,最高亩产达1047公斤,稻米每斤销售价高出市场价2角。这些新优水稻品种在汉源已累计推广20余万亩。 除了智能设备和新优品种引进,现代农机装备也将在园区大幅应用。在九襄镇新阳村16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土地被划分为一个个标准化的长方形,挖掘(推土)机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 “预计4月底竣工,5月上旬开始种植水稻。”肖洪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插秧、耕种、收割等环节将实行全程机械化操作,大大提升效率。届时,水稻收割成本将由原来的“2—3人收割一天,约700元每亩”,缩减到“一台收割机工作20分钟,约100元每亩”。 接下来,新阳村还将进行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保持原生态、原生产模式不变的前提下,打造田园基底、稻花连片、水系串联、林盘镶嵌的景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