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中国石油 、 中国石化 、 宁德时代 、 上汽集团 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共同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 新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日前成立。据报道,新公司注册资金40亿元,将以动力 电池 租赁业务为核心,开展换电技术研发推广、 电池 运营管理、 大数据 服务等,构建车电分离完整生态,打造标准化平台,为 新能源 车主带来更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优质出行体验。这是“两桶油”首次自掏腰包,以合资的方式入局 新能源 汽车换电赛道。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行业关注。 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具有补能速度快、延长 电池 寿命、减少电网冲击、提升二手车残值等优势。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累计充电设施数量为432万个,而换电站仅有1600多座。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充电来补能。就连曾经试水的 特斯拉 也早已放弃换电模式,坚信“充电模式才是大规模民用电动车最好的补能方式”。 回溯换电模式的历史,绕不过的是世界首家换电运营公司Better Place.因为创新地打造了电动车换电补能解决方案,Better Place一度成为新能源领域弄潮儿,前后共融资8.5亿美元,估值达到22.5亿美元。Better Place曾来到中国,先与奇瑞汽车达成合作开发量产版换电车型应用方案,后又与南方电网就换电模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广州设立换电站及体验中心。其换电业务先后覆盖多个国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运营数年后,2013年5月26日Better Place却以破产清算的方式淡出了大众视野。 反思这家公司失败的原因,不少人认为,无关技术,而是商业模式、产业政策、行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博弈的结果。换电站建设成本高,包含换电设备、备用电池、场地租赁和运营费等。而为了支撑换电车辆的正常运转,需建立多座换电站形成换电网络,同时市场上还要有足够数量的换电车辆来支撑换电站运营。总之,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率,换电站是很难实现盈利的,最终也难逃出局的命运。 问题在于,换电模式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得有统一的电池和换电标准。比较而言,当前各大车企充电接口标准已基本统一,而换电模式补能涉及的标准就复杂得多。比如,电池容量标准、电池包尺寸、电池组种类以及换电连接,每一项都是考验。倘若各家企业的电池标准、换电站标准不统一,既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又会导致使用效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退一步讲,即使标准统一,换电站还需要确保 数据安全 和商业机密。一般来说,汽车级的电池管理系统采用CAN通信,但目前每个厂家的通信协议并不公开,也不一致。一旦电池可以兼容共享,这意味着车企要把相关参数交到他人手中,车企对此能否放心,恐怕也要画个问号。 也正是这些标准和安全难题横亘在赛道上,让换电模式短时间内难以大面积推广。虽然 蔚来 以一己之力建设了上千座换电站,用高额的成本硬生生地把换电体验推了上去,但毕竟针对的是单一品牌。对于当前我国超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来说,还需要更多的玩家携起手来,推动标准统一,加速网点布局,打造更多换电车型,实现全行业在换电模式上的破局。 此次“两桶油”和“宁王”与 上汽集团 联手,舆论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倘若依托“两桶油”现有加油站铺开换电网点,“宁王”确保电池有更强续航能力, 上汽集团 提供旗下多款车型,换电规模与效率有望提升,能尽快跑通商业模式,倒也不辜负人们对其“换电天团”的美称。也许从此 蔚来 喊出的“加电比加油方便”在行业就不再被认为是个笑话。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