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馆员李建中表示,作为冬季的起点,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人们在辛苦大半年后自此开启了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模式,在悠闲中静待来年春暖花开。 “立冬”物候纪 立冬后,北方农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秋耕、秋播工作也陆续结束,南方地区通常在立冬前后播种油菜。 李建中表示,重庆地区有句农谚说:“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菜籽绵不得。”“‘绵’是川渝方言,拖延的意思,立冬前后的小阳春天气是播种油菜的好时机。立冬以后,农民进入传统的休养模式,主要劳动是挖沟固堤、整修水利,为来年的农耕做准备。” 关于立冬节气的物候,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是说立冬时,水已能结成冰了。 二候地始冻。是说立冬五日后,土地因寒冷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之类的大鸟,“蜃”,指大蛤蜊。对此,李建中解释称,立冬十天后,野鸡类大鸟便很少出现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线条及颜色与野鸡相似的大蛤。“古人于是认为,立冬后禽鸟们会变成贝类入水避寒。其实,不见了踪影的大鸟并不是躲藏到水里,而是隐居在山林间的窝巢里越冬去了。” 苏轼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除了前述三候外,枯荷与残菊、黄橙与绿橘,也是立冬时节典型的物候特征。 “立冬”民俗纪 李建中表示,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点,“两至”(夏至、冬至)“两分”(春分、秋分)作为四季的中间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学含义。 立冬,是古代的“四时八节”之一,深受重视,各地民俗活动也因此非常丰富。 迎冬 李建中表示,在古代,每个季节来临时,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子都要恭迎: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古人认为,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而入,冬从北面而来。在民间,许多地方迎冬的方式是在这一天祭祀天地和祖先,表达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祈盼来年丰收、平安。 补冬 立冬时,一年的收成已经确定,这是人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也是可以清闲下来犒赏自己的时候,所以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李建中介绍,在我国南方,人们会吃一些滋阴补阳、可以驱寒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将肉类和中药一起炖煮,以增加滋补的功效。 吃饺子 饺子是北方人的大爱。北方人立冬吃饺子,除了庆祝节日、改善生活外,还与“交子之时”的说法相关。立冬是秋冬更替的“交子之时”,“交子”与饺子谐音,所以这一天不能不吃饺子。在天津一带,立冬日讲究吃倭瓜(南瓜)饺子,倭瓜是在夏天就准备好的,经过长时间糖化,甜味倍增,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蘸醋和蒜泥吃,别有滋味。 舂交冬糍 在福建漳州,立冬日人们要舂“交冬糍”,以庆祝好收成。所谓交冬糍,就是秋冬之交时舂的糍粑。将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石碓窝),用木杵将其舂得黏黏的,然后揪成一坨一坨的,再揉成团。同时,将花生米炒熟炒香,磨成细粉,再加入白糖,拌在一起做蘸料。交冬糍做好后,先敬土地神,然后全家人一起享用。把糍粑团往蘸料里一滚,吃起来又糯又香甜。 酿黄酒。在浙江绍兴等地,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传统风俗。冬季气温低,井水清冽,既可有效抑制细菌繁育,又能使酒在长时间低温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最适合酿酒的季节。 吃生葱。在南京,讲究在立冬时吃生葱,流行有“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谚语。按老人们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让人出汗,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后,病邪也就被驱除了。 除了前述习俗外,在广东潮汕地区,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流传着“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说法;在河南和江浙等地,立冬日有用各种香草煎汤沐浴的“扫疥”习俗,据说可治愈多种疾病;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湖北武汉等许多地方,立冬时有游泳爱好者以冬泳方式迎接冬天到来的习俗。 古诗词里的“立冬”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今年立冬后菊方开小饮(宋·陆游)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立冬(明·王穉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文字整理|成博 海报制图|沈晓颖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