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日前, 特斯拉 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特斯拉 (上海)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自2023年5月29日起, 特斯拉 召回生产日期在2019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24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S、 Model X 、Model 3及国产Model 3 、Model Y汽车。数量达到110.46万辆,近乎是召回了 特斯拉 在华近几年卖出的所有车。 强制单踏板模式将取消? 特斯拉 本次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召回的原因是这些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以上因素可能增加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梳理此前 特斯拉 发生过的诸多事故,大部分消费者的指控都是围绕车辆存在“刹车失灵”现象,因此特斯拉“失控”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对此,业内舆论也总将问题的矛头指向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对于单踏板模式是否加大了驾驶者的误踩概率也一直饱受争议。 汽车行业 分析师 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是一种通过单踏板掌控加速和减速的车辆控制模式。这种设计可以使驾驶者更轻松地控制车辆,并提高了驾驶效率。但客观说来,也存在对驾驶者的快速适应性要求、对制动系统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等弊端。” 林述成进一步分析指出,传统汽车需要通过踩油门和刹车踏板来控制车速,驾驶者容易适应。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与司机传统驾驶行为习惯存在差异,需要驾驶者快速适应加速和减速的不同力度,否则在操作中会不易控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单踏板控制模式的原理是利用能量回收技术,在再生制动时也需要驾驶者快速适应松开油门实现制动的操作,这可能会对制动系统造成影响。在林述成看来,对于单踏板模式,车企也应该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机会。 受调查影响,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计划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推送新开发的功能,以降低因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导致速度过快引起的碰撞风险。 功能包括三点:在不具备能量回收制动强度选择的车辆上,提供选项以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强度;调整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策略的出厂默认状态;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这些功能的推出,在产品目前具备的安全功能的基础上,为用户带来更多安全保障。” 业内观点认为,此次特斯拉将“低能量回收制动”选择权重新还给用户,预示着特斯拉将取消备受争议的强制单踏板模式。 在林述成看来,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后,刹车和油门控制分离,可以更加及时地响应行车安全需要。也意味着驾驶者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驾驶方式,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和路况,从而提高用户的驾驶体验。 需学会更加敬畏中国市场 此次特斯拉召回的车辆几乎是其从2019年起在国内销量的累计总额。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1—4月在华销量(不含出口)为17.7万辆,2022年为43.9万辆,2021年为32.07万辆,2020年为14.8万辆,2019年该数值为超4万辆,累计为112.47万辆。 这也是特斯拉第一次变相承认强制开启的“能量回收制动”系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中国市场日趋凸显的重要性意味着特斯拉想在中国市场走得更远,就必须持续深耕本土化,更加敬畏中国市场。但很显然,特斯拉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好。 之前特斯拉在遇到车主投诉车辆存在“失控”时,给出的回复基本均指向车主驾驶不当导致,这也让用户颇为不满,质疑特斯拉存在“甩锅”嫌疑。甚至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发生了最受争议的特斯拉展台的“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后,特斯拉全球副总裁的陶琳公开表示“可能要加强消费者的 教育 ”。 除此之外,特斯拉调价也十分随意,价格上涨和下调完全没有规律,更像是家常便饭。 在中国市场,年初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其中,新款特斯拉Model 3单车起售价从26.59万元下探至22.99万元,直接降了3.6万元;特斯拉Model Y单车起售价从28.89万元售价降至25.99万元,降了2.9万元。 刚刚进入5月后,特斯拉又突然开启涨价模式。5月2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Y和Model 3售价上调2000元。其中,Model Y售价涨至26.39万元,此前为26.19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涨至31.39万元,此前为31.19万元;特斯拉中国官网5月5日消息,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车型上调售价1.9万元。 特斯拉过于频繁的价格调整,可能是由于财务和销量表现均不理想。 4月20日,特斯拉公布最新财季 业绩 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特斯拉实现营收2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报告期内,归母 净利润 为25.1亿美元,同比下降24%。这并不是一份出色的业绩报,虽然挥起价格“屠刀”为特斯拉带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盈利能力的下降速度也超出了市场预期。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