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在经历了数年的爆发式增长后, 券商 2022年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增速整体大幅放缓。 近期,随着上市券商年报的陆续出炉,不少一二级交易商也在其中披露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最新发展状况。包括 国泰君安 、 中信证券 、 东方证券 等券商该项业务都颇为可圈可点,其中 东方证券 2022年收益互换交易规模达到了上一年的8.5倍。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泛自营业务收入对 券商业绩 的影响与日俱增,随着金融衍生品品种持续扩容,以场外衍生品为代表的非方向性业务也日益成为券业重要发展方向,不少券商都在年报中明确提到将对该业务进行加注。 衍生品业务为券商贡献稳定收益 近日,上市券商2022年年报陆续披露,不少券商披露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状况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 国泰君安 年报显示,2022年,权益类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4679.82亿元,同比增长20.3%;期末存续名义本金余额1569.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 中金公司 持有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对冲持仓为1091.46亿元,占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的40.51%。 中信证券 境内外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都保持增长,其中境内日均名义本金同比增长13%,境外合约成交总额同比增长5%。 广发证券 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持续大力加强团队及系统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创设策略创新及交易销售能力;通过开展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业务,持续为机构客户提供以场外衍生品为载体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2022年公司柜台市场新发产品数量15110只,新发产品规模约4055.26亿元。 除了一级交易商以外,不少二级交易商的业务增长也可圈可点。 东方证券 年报显示,公司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东方金衍业务品牌。截至2022年末,公司场外期权交易规模达1032.96亿元,同比增长53%;收益互换交易规模达187.58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8.5倍。 国联证券 年报也提到,2022年公司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存续名义本金及客户数量稳健增长。根据中证协2022年公布的 证券 公司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情况,公司位列行业第10。 此外, 方正证券 在2022年收益互换业务和场外期权业务新增名义本金分别同比增长192.36%和211.86%。 广发证券 研报 指出,非方向性的资产配置能力,成为券商2022年 业绩 的胜负手之一。尤其在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券商通过为交易对手提供资本中介和风险对冲,能够规避单边下行与底部震荡的市场风险。 衍生品业务规模平稳发展,应用场景日趋多元 自2018年起规范化健康发展以来,场外衍生品业务在经历了数年的持续爆发后,在2022年呈现平缓发展的趋势。 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44家券商是场外期权交易商,其中一级交易商8家,二级交易商36家。 从整个市场规模来看,根据中证报价公司数据,2022年 证券 公司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 8.31万亿元,同比下降1.13%;期末存量名义本金为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48%。 其中,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名义本金3.35万亿元,同比下降7.71%;期末存量名义本金1.19万亿元,同比上升20.28%。收益互换累计新增名义本金4.96万亿元,同比增长3.87%;期末存量名义本金0.90万亿元,同比下降12.75%。 广发证券 非银团队表示,近年来券商行业衍生品业务的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三大应用场景:一是自营业务,衍生品可以通过对冲风险等方式熨平自营业务的业绩波动。二是代客业务,由于衍生品业务的实施存在门槛,一些客户由于自身资质问题无法直接开展衍生品业务,针对这一客群,券商可以提供代客业务,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策略组合。三是做市业务,券商可以针对场内及场外衍生品标的开展做市业务,在赚取价差收益的同时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监管上,伴随着衍生品业务的蓬勃发展,行业政策加速落地,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期货和衍生品法》已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立法明确了衍生品业务的法律地位,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确立了单一协议、终止净额结算(专门针对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CCP)、交易报告库等衍生品交易基础制度。 今年3月17日,证监会又颁布了《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为《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配套政策更好地促进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券商争相加码场外衍生品业务 记者梳理发现,展望2023年,不少券商也在年报中表态将积极推进场外衍生品业务。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