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上周月季花病害的数据今天晚上要发给我哟。”4月17日一早,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花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开会,分析二环高架上月季花的养护情况。 市民们在二环高架上看到的十余种月季花,是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从400余种月季花中层层优选出来的。不仅是月季,今年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还继续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推广“小报春”这一乡土花卉品种。 成都二环高架上的月季花。 花儿装扮城市,城市为花儿品种研发提供试验空间。少为人知的是,这样的“双向奔赴”关系,正在城市绿化领域发生。借助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平台,越来越多的院校、企业与城市绿化携手,市民也将有机会看到更多品种、更多形式的城市花境。 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野生花卉资源变身城市景观亮点 2022年春天,天府广场上20万株花卉,引得路人纷纷拍照打卡。这些新展出的花卉,是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贾茵副教授团队研究出的四川省乡土特色花卉小报春的新品种。据介绍,今年1月,小报春已经作为时令花卉,在二环高架上的6座立交桥周边与市民见面。 扮靓城市景观背后,是该团队与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合作,成功将十余年的科研成果“搬出”实验室。 “小报春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二年生乡土草本花卉,但由于国内花卉产业起步晚、发展慢,过去这些美丽的花卉身处深山无人知,目前园林中应用的报春花几乎被国外品种所垄断。”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心联手四川农业大学,加强对乡土野生报春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上发力。 人民中路一段,后子门游园的花境营造。 2020年冬天,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将小报春从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室移到了天府广场东侧绿地内进行试验性栽植,并连续14周对小报春露地栽培植株的株高、冠幅、花葶数、花葶长、花量、花径等观赏指标进行测定,最终形成了一份《天府广场小报春新品种地栽试验分析报告》。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与四川农业大学2021年合作培育出小报春新品种“飞羽”,2021年合作培育出小报春新品种“瑞雪”,正在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混播多个小报春新品种约12万粒并进行杂交培育,编制了小报春栽培和育种技术规程,正在申请省级地方标准。 天府大道北段高架桥面的花卉布置。 既要培育新品种,还要优化已有的品种。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与四川大学合作,围绕成都市花、市树开展植物氛围研究。“芙蓉花花期短,同时具有乔木和灌木的特征,对于栽种的地方比较挑剔。”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发展科科长汪莹介绍,中心与四川大学合作,根据不同类型的干道现状特征,探索以木芙蓉、银杏树为核心的植物景观优化策略与设计模式,帮助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 绿化带成“试验田” 城市景观花卉潜力十足 “关于阴生植物的选择,今年准备了这些方案……”近日,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来自四川天艺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团队正在介绍科研计划。今年,团队计划从乡土特色植物出发,解决街道绿化景观同质化的问题。 天府大道沿线的花卉景观打造。 城市里的绿化带为何被当作“试验田”?“揭榜挂帅”的运行机制被频频提起。2021年9月,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成立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平台,每年发布城市景观植物需求,吸引科研院所和相关花卉企业共同参与。 需求的方向十分清晰——推广本土特色植物在成都市政园林的使用,从而打造成都特色植物景观体系。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是景观体系的标准之一。 前来“揭榜”的理由也很明确——城市绿化在稳定性和示范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汪莹告诉记者,目前中心拥有超500亩苗圃,配备了人工气候室、低温催芽室和自动玻璃大棚,这对于周期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的花卉科研来说,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此外,大多数花卉培育的目标都是观赏用途,在城市环境下检验培育成果也十分合适。 孵化花卉品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汪莹记得,此前平台曾与成都植物园共同探索岷江百合的城市化引种,开展矮化试验,但结果并不顺利。“岷江百合的花期太短,植株又太高,作为市政绿化花卉,抗风能力不足,最终遗憾放弃。” 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平台成立以来,每年“揭榜挂帅”的项目数量保持在4到5个左右。数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质量的要求。“城市绿化既要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要体现城市的品质。但从现有的野外植物资源来看,还有成千上万种花卉没有经过驯化、栽培和育种,因此城市景观花卉蕴藏着十足的潜力。”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彤说。 (图据受访者)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