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湾岛国上的四川白衣天使:打了数百场牙齿保卫战,为妇女健康多方位护航|人境·主角

news image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团队名片 第18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全家福(从左至右):罗士喜,刘宁,罗星雨, 张鸣,杨波,王益,卢忆,冯建国 第18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由四川省派出,全员8人,覆盖外科、心脏内科、妇产科、口腔科、中医针灸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张鸣副教授担任队长。截至2023年8月20日,医疗队到任5个月,已完成门(急)诊1168人次、住院诊疗366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46台、抢救危重症患者66人次、中医针灸治疗763人次;巡回医疗19次并诊疗当地患者约2000人次。 今年3月,第18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抵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首都圣多美岛,在国家中心医院——艾瑞斯·德·梅内泽斯医院和大水区中心门诊开展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医疗队全员8人,覆盖外科、心脏内科、妇产科、口腔科、中医针灸科,都由四川省派出。 5个月来,团队填补当地多项医疗空白,在当地较差的硬件条件下完成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巨大子宫肿瘤切除等10余台四级大手术;开展当地第一台不孕不育诊疗术,多方协调从国内购置相关专业耗材运送到圣普,即将开诊当地首个不孕不育专科门诊,填补受援国该领域空白;开展第一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应外方邀请多次参与危重病人抢救。当前,还针对妇女、儿童这2个特殊群体,选择孕产妇健康与儿童口腔健康,计划开展“孕产妇科学健康教育项目”“圣普儿童龋齿预防干预措施研究及儿童防龋科普教育行动”,两个项目均已完成其中中葡双语健康科普手册或读本的初稿编纂。书稿出版发行后,将在圣普全国孕产妇与儿童中进行发放与推广。 制作“双语健康便利贴” 她为当地编撰孕产妇保健手册 8月11日至8月13日,中国第18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在普林西比岛巡诊。得知中国医疗队要来,周末两天,病人挤满了当地医院,这在当地是不常见的。原来,当地一到周末,工作单位会休息,餐馆、超市也不开门,医院只有急诊会开。“没想到我们一来,即使周末上午也会预约30、40个患者。”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罗星雨说。 妇产科罗星雨医生(左二)在翻译刘宁(左一)的协助下,为当地患者看诊 不管是义诊还是门诊,得益于出发前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语言培训,罗星雨能听懂相对简单的葡语,并与患者沟通。但当患者说的很具体,且语速很快时,就会借助翻译软件,遇到手术患者或特殊疾病的患者,她还会让患者加自己的社交账户,通过文字及时解答疑惑。罗星雨还根据门诊遇到的常见妇科疾病,制作很多“双语健康便利贴”——“滴虫性阴道炎,密切接触的用品如内裤、毛巾等建议开水烫洗后阳光下暴晒”“盆腔炎是主要由于身体抵抗能力下降,细菌逆行感染引起”,这些便利贴写了具体病情的原因、如何治疗和预防等。 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半年多,罗星雨学会一句话:leve leve(放轻松,慢慢来)。“这里的医疗器械、医疗物资和医生都非常匮乏,遇到宫外孕出血的病人国内可能10分钟能进手术室,但这里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当地择期手术需要反复预约,很多手术甚至需要预约至少半年。”常年在妇产科一线风风火火的罗星雨,刚来时经常比当地医生和患者还着急,一度因为焦虑哭了好几次。但后来她也发现,要接受客观条件差异,放平心态,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2023年8月11日,在中国驻圣普大使徐迎真的见证下,向普林西比医院院长捐赠17批医疗队编纂的中葡双语心电图手册 罗星雨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34岁“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nausa。“我们准备给她做宫颈锥切术,在国内这是一个小手术,但她先后住院四次才做上手术。第一次是前面有四台手术,轮到她的时候,手术器械没有了;第二次预约好了,但手术室麻醉师突发情况有事,又只有出院;第三次是手术室麻醉机全坏了,麻醉科瘫痪,所有手术都没有办法做。我们队长张鸣与翻译刘宁跟麻醉科、手术室反复沟通,第四次才把手术做了。”nausa看她着急,反过来安慰罗星雨:“医生,我注意到你很不开心,没关系,我们就耐心等待。”这句话戳中了罗星雨,“病人能理解我,我能帮到她们就什么都值了。” 手术成功后,nausa给罗医生写了一封感谢信,她回信说:“您坚强、乐观与不放弃的态度一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看到您痊愈后开心的笑容,更加坚定了我以后继续在自己的医疗事业中,特别是援助圣普的医疗工作中为患者带来温暖的信念。” 针灸卢忆医生(右一)治疗肘关节损伤患者 罗星雨发现,当地医院主要以产科手术为主,能独立做手术,但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妇科手术开展的极少。“我了解到这种情况,现在尽可能开展一些妇科手术,现在已带着当地医生做了两台腔镜手术,也会讲解一些要点,比如当地医生手术不缝合腹膜,这是不规范的,我们进行了纠正。 虽然当地条件比较艰苦,罗星雨也找到为数不多的一些娱乐方式——比如踢足球、跑步。“我是队里唯一一名女队员,每周末下午4点,我们会和同样在当地支援电力、农技、疟疾防控等老师们,一起踢球。” 罗星雨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准备编撰一篇中葡双语的孕产妇保健手册,目前中文版本已经校正完毕,正在进行葡语翻译,她还准备在当地开展不孕不育专科门诊;我还通过国内医院购买了双氧水、宫腔造影管等医疗物资,9月底估计会运送到当地,将填补当地没有不孕不育专科的空白。 改变“牙一疼就要拔”的观念 他打了数百场牙齿“保卫战” 队委、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副教授杨波是头一次进行援外医疗工作。刚来时感慨于当地的美丽风景、淳朴民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高,医生在这个国家也很受尊重。” 但杨波很快发现,由于缺医少药,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困难。 口腔杨波医师为患者拔牙,并向当地医生讲解技术要点 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当地很多患者有着“牙一疼就要拔”的落后观念。“很多患者的牙只有10几颗,本国牙医数量按‘个位数’算,很多牙痛患者把拔牙当成唯一的解法。像牙髓炎可做根管治疗,但患者之前没接触过,也考虑多次往返医院的交通费用,有时候会很犹豫到底治不治。” 杨波坦言,他自己是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理论上讲我喜欢拔牙,但那也是因为‘有必要’,来这后我经常花时间跟他们沟通,说有些牙可以不拔。” 现在,杨波仍然会遇到很多患者的拔牙需求,这时他总会耐心劝那些符合条件的患者做根管治疗。“拔牙快,只需要几分钟,根管治疗至少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但能保住患者的牙,也就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杨波看来,“折腾”自己,是因为“过不了自己的责任心这一关,能救的牙我一定要救。”半年来,杨波通过不厌其烦地劝说,成功“劝”当地数百人“保牙”,多数患者还成了杨波的“铁粉”。 医疗队在普利西比巡诊,向普林西比医院院长捐赠一批药械物资 “去年在尼日利亚,我有13颗牙齿需要治疗、补牙或拔除。我拒绝了拔牙的方法,那样我就没牙齿可以咀嚼食物了。”“铁粉”之一、当地一名女患者在感谢信里写到,当杨波医生来后,她被修补后的牙齿“就好像从未补过,以前无法使用的牙齿,也不再感到不适,我现在可以舒服地吃东西和笑了”。 另一个困难是严重缺少牙科椅位。“我们每周四要去圣多美岛除首都片区之外的5个区巡诊,而口腔科有个特点是高度依赖一些特定设备,我们援非之前预计过很多困难,带了牙科治疗需要的很多医疗器械和耗材,但没想到岛内除了首都Agua Grante区中心门诊,其他区都没有牙科椅位,导致巡诊时很多常规治疗没法开展,在牙科椅位没有的地方,只能简单开点药,或者做像涂氟这样相对简单的操作。” 有问题就立即优化。医疗队不断寻找解决办法,通过与当地卫生部门沟通,目前已在Mé-zochi大区Trindade健康中心找到1台老旧牙椅,勉强能够使用;在Lembá大区Neves健康中心联系到1家私人诊所愿意免费提供场地使用牙椅。目前,医疗队还在积极协调其他大区,尽可能让更多民众接受到同等质量的先进口腔医疗服务。 内科罗士喜医生(右一)为当地患者讲解如何使用药物 “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杨波列出一份工作待完成清单——“准备在当地开展低龄儿童的龋齿预防工作,对6-8岁儿童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口腔涂氟工作,以预防和降低当地儿童的龋患率;翻译一本华西口腔医院医生编写的儿童口腔绘本,免费捐赠给当地教育部并发放给学生,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减少龋病发生;在门诊开展更多美容相关手术并指导当地医生学习;开展口腔基本技能教学工作,提升当地口腔医生的医疗技术。” 工作之余,杨波会开展临床教学工作,推广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牙齿保存技术、美容修复技术等先进的口腔技术,提升当地医生口腔技术;当地医生遇到复杂病例时,他会带领他们讨论,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当医生对治疗技术不熟练,他也会手把手指导。当前,当地医生已逐渐开展一些根管治疗、简单小肿物的切除等之前从未开展的项目。 协调华西医院当全队“后盾” 他是“爱唠叨”的“新人队长” 医疗队到达圣普后,担任队长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副教授张鸣努力克服语言困难,做好每位队员的思想工作,尽可能缩短适应期,带领全队全面进入国家医院临床工作和巡诊义诊。 队长张鸣(左二)应院长请求为一名患儿查房,在翻译刘宁(右一)的协助下,向院长讲解如何使用捐赠的药物 离家上万公里,在陌生的非洲国家开展高强度的临床和巡诊,难免有队员不适应。“有队员担心抢救不够及时或效果不如预期,我常说问心无愧就好。”有队员担心在现有医疗条件下遇到难以处理的疑难病例,张鸣劝慰队员,“我会协调华西医院大后方的各个学科专家,协助远程会诊,解决专业上的后顾之忧。”就这样,一开始不适应的队员也很快适应,工作也越来越驾轻就熟。 “我现在可‘爱唠叨’了。”张鸣说,他经常唠叨的内容总是那些生活琐事——“只要一来电,大家赶紧把手机、电脑充电,便于随时沟通”“你不是一个人单兵作战”“大家晚上要把蚊香点起、出门把灭蚊水带着 ”“我们是一家人”……注意到哪个队员情绪不对了、谁又闷头不说话了,他就会找队员私聊,沟通开导。 接受记者受访时,张鸣像一个家长一样,“念”起队里的“宝藏”队员——“像攀钢集团总医院针灸推拿主治中医师卢忆是队里葡萄牙语说的最好的医生,有病人扭腰扭伤躺了一周下不来床,卢医生只做了一两次治疗,回去就恢复正常生活了;我们的翻译刘宁也很厉害,他不仅专业很强,而且很了解非洲国家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知道用什么沟通技巧、什么沟通方式最合适。”张鸣举例,此前,需要当地卫生部工作人员协助进行相关工作时,刘宁会邀请对方到驻地尝尝扬州炒饭等中国特色美食,工作推进也更快了。 做好多项团队管理和协调工作的同时,张鸣也多次在一线“上阵”。今年4月,刚到任3周,下班后接到当地医生电话,赶回医院会诊一位巨大腹膜后肿瘤手术。由于缺乏设备,患者术前只有平扫CT,根本无法评估重要管道,更没有条件做术前输尿管置管等保护措施;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当地医生遇到极大困难,不仅无法切除肿瘤,而且严重渗血无法收场,只能寻求帮助。 幸运的是,赴任时张鸣队长向华西医院申领了一些特殊手术器械和血管缝线,随身带去圣普,在这种紧急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成功救急,切除肿瘤,术后他的手术衣完全湿透。“这种条件和情况下做这种手术,真是对医生严峻的心理考验。”张鸣说,类似这样的手术,他已在当地开展了近10例。 “整个国家20万人,医生只有100人左右,培养医生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需要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张鸣举例,现在团队开展的“孕产妇科学健康教育项目”将对当地孕产妇整个孕周期进行科普传授,用通俗语言配图片告诉患者什么时候吃药、吃什么药、注意什么饮食、什么情况需要就诊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