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掩映、绿水环绕,一半竹林一半田……走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林间小径上,乡土中国的诗意扑面而来,建筑内外随处可见竹编技艺的创造性应用,竹间雅韵满溢。 房前屋后,一些手艺人正在编制各类竹制品。依靠竹艺,村子走出一条别有新意的乡村振兴之路。 做竹编是道明镇的传统。道明自古就是竹编之乡,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有“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之说。20世纪80年代,道明竹编产品远销国外,有“川西第一竹编市场”之称。 人人编竹的盛景,今日依旧。往村里走,不远处,杨隆梅工作室映入眼帘。 设计雅致的茶具、造型优美的提包、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工作室内摆放着各式竹艺品,既富传统韵味又具现代美感,令人眼前一亮。“与传统道明竹编不同,我把古老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使其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工作室创始人杨隆梅说,“像项链、耳环等首饰设计,重在突出‘工艺美术’特色,灯具、家具等设计则兼顾实用和审美功能,销量都不错。” 90后杨隆梅是最年轻的道明竹编传承人之一。“竹编生产高度依赖手工。一棵竹子,要经过刮青、破竹、开篾、起篾、开丝、拉丝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才能成为篾丝。竹编技法多种多样,在经纬编织基础上,结合疏编、穿、锁、扎、套等技法,才能编制出造型别致、图案丰富的竹艺品。”杨隆梅介绍道,“立体的生活类竹编制品是传统道明竹编的特色产品。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竹篓、撮箕等从生活必需品中退出。如何打破常规走出‘破竹’之路并带动文化和产业发展成了关键。” “亲眼看到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我十分感动。”今年7月26日,成都市举行欢迎晚宴,欢迎来蓉出席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各国驻华使节、领事官员。一位外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收获了一枚现场一分钟编制的竹编戒指,惊喜溢于言表。这枚戒指,正出自杨隆梅之手。 对于这次经历,杨隆梅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既证明了自己,又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这是十几年前她未曾预想过的。虽然出生于道明镇的竹编世家,从小对这门传统技艺耳濡目染,但直到2013年一场火灾让爷爷创办的竹编厂化作灰烬,杨隆梅才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产生了回乡重振家业的想法。 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在道明镇挂牌成立,杨隆梅抓住契机报名学习,对工艺传承与品牌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从爷爷那辈的生活必需品到父亲这辈的定制手工艺品,再到如今的多元创意产品,道明竹编唯有融入时代寻求创新才能焕发新活力。” 不只是中央美术学院,道明镇还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道明竹编实践示范基地,四川美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等纷纷来此开展课外竹编实践活动。“他们帮助道明竹编提升设计水平,道明竹编产业不断壮大。”道明镇发展的见证人、道明镇党委委员方科说。 今年,同为90后的张定娟凭借一款竹编手机壳登上微博热搜榜,赢得许多网友点赞。因喜欢竹编,她从成都大学产品设计系毕业后便投身竹编的学习和推广。“我希望利用自身所学,探索竹编新的表达形式,让竹编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 “全中国有几百种竹子,但能用于编织的为数不多,道明竹编常用的阴山慈竹质地细腻有弹性,赋予竹编独特美感。编织技法尤其考验手艺人,像最简单的‘压一挑一’便有万千变化,在编织中还要根据器物形状不断改变篾丝的粗细。最细的篾丝,直径不足毫米。”张定娟说。经过不断探索,她一改传统竹编素色为主的特点而赋予其色彩美感。在她看来,竹编不止一种可能性,美在千变万化。 结合市场、打破常规,为竹编艺术注入创新的妙思,年轻的传承者们“织”就一条连接千年传统工艺和当代人日常生活的桥梁。如今,杨隆梅成立了“道明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免费向当地妇女、老人等群体教技术、送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她带领团队逐步打开局面,合作社的竹编技师从10多位增至50多位,年产值达600多万元,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焕发活力的,不只竹编本身。在道明镇,依托特色竹编,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和竹艺公园“三竹共立”的格局已初具形态,吸引成都、四川乃至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传统非遗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关键还是在‘人’,既要孵化在地的青年人才,也要吸引国内外艺术、人文、营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方科表示,“道明竹编是川西特有的生产生活状态下的产物,能够代表整个川西林盘的风土文化。努力从研发设计、组织生产和品牌运营等方面去‘搭台’,是我们的责任。” 为弥补青年人才短缺,竹艺村进行了“新村民”招募计划。像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在竹艺村中建造了乡村公益书院“三径书院”;村中见外美术馆馆长刘伟福,每年都会在村里举办艺术展……竹编博物馆、竹编创意馆、青少年工作营地等新场馆、新空间的建设,进一步促进村落形成集生态、文化、产业、生活、公益于一体的发展系统。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竹艺村外出人员的返乡率就达到了50%。 随着引入优秀人才和新兴业态,竹艺村不断扩展,影响力逐渐扩大至周边乡镇。2022年,道明竹编制品年产值2195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余元,全年接待游客88.42万人次。由点及面连片,整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正在道明镇逐步形成,“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大美乡村图景不断照进现实。 ( 原载于2023年9月17日《 人民日报 》第 8 版“美在乡村·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栏目)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