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3《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今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 “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全世界提了醒。”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在圆桌环节表示,过去大家习惯将碳关税视作竞争、贸易等成本因素,比拼价格的高低,未来会加入低碳的因素,或者可持续的因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CBAM正式生效后,对于国内行业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与会嘉宾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国内需要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 “CBAM是为了帮助欧盟实现总的碳中和或者气候中和的总目标。CBAM为配合碳市场的收紧,提高了欧盟境内企业的成本,为了公平,从而对进口商也施加相关要求。”能源 基金 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阐释道。 在会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杜譞指出,“碳关税是为了避免碳泄漏或者碳转移产生的一种机制设计,因为国别之间碳的管控力度和整个经济是不一样的”,CBAM的发布,本不是作为壁垒出现的,是为了让出口欧盟的厂商与欧盟境内的厂商在碳成本的基础上站在同一起跑线。 杜譞认为,国内首先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这样可能与欧盟的谈判时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CBAM目前对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和氢等6个行业有相关影响。钢铁约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70%,是6个行业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杜譞在论坛中表示,从现在直到2034年,CBAM的影响会向航空运输、道路交通、建筑和节能等领域拓展。 据杜譞介绍,钢铁、水泥、铝属于国内出口但全国碳市场没有覆盖的行业,下一步碳市场工作比较关键的地方就是对这些行业扩容。 亦有与会嘉宾对碳市场扩容、提高碳价的路线提出担忧,“放进去之后就能够解决问题吗?现在(每吨碳价)是80元人民币,真要搞到80欧元、90欧元,日子不过了?” 中国产业需要从答题人变为出题人 中国市场需要作出哪些方面的调整和适应?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认为,中国现在没有头部企业能够真正制定产品终端采购的规则。在这场国际贸易与技术竞争中,中国的行业和企业处于答题者的位置。只有中国产业处于整个产业分工的顶端,才能去定义市场,成为出题人。比如 苹果 公司就可以要求2030年所有供应链碳中和。 “短期之内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国,生产的产品即便不出口,依据碳足迹最终回到国内,规则仍不由我们制定,这是一个较大的现实问题。”钱国强表示。 此外,企业 调研 问题也被多位嘉宾提及。 “绿色机制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国内的相关政策需要达成共识。相关合作更需要走出去,实地调研出口企业,了解真实的情况。”钱国强表示,目前国内缺乏真正走出去了解一线企业的调研。 “在碳市场中, 电力行业 之外的行业涉及间接排放。间接排放随之而来的大量问题都由企业来承接。在决策过程中,面对双碳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需求等现实问题,希望能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促进沟通。”杜譞同样强调了调研和沟通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