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底伊乐 文/图 10月28日,“放歌新时代 逐梦向未来”第三届西部国际童声合唱节决赛及颁奖典礼在宜宾市翠屏区举行,24支合唱团带着29支曲目在决赛舞台上一展风采。在宜宾市教工幼儿园老师们带来的舞蹈《绽放》中,合唱节落下帷幕。 本届合唱节在专业性方面再次得到提升。组委会不仅邀请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娅伦·格日勒,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张锐,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军,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孙雷,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刘晓耕,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陈涛、朱曦,以及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艾明8位教授担任本届合唱节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还创新设置了童声合唱训练交流座谈会,邀请部分专家进行专业内容分享,并与现场老师开展互动讨论。 童声合唱训练交流座谈会现场。 “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孩子们用真挚的音乐表达了情感。”第三届西部国际童声合唱节评审委员会主席、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艾明表示,参赛队伍此次带来的作品风格多元,体现不少当地特色。 聆听了孩子们带来的29支曲目后,评委专家们感受如何?在交流座谈会上又分享了哪些观点?童声合唱的训练方式、曲目选择、艺术处理等方面要注意哪些?专家们积极建言献策。 夯实基础训练,让作品更具音乐性 “在训练时,老师们要格外重视孩子们的发声练习”“建议老师们可以多观摩学习优秀的合唱团和交响乐团的表现,总结出自己对排练曲目的音乐理解”“在表演时形态也很重要”“鼓励孩子们在演唱时肢体语言的自由发挥”……在10月29日的交流座谈会上,娅伦·格日勒、王军、孙雷、朱曦和艾明等专家分别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出童声合唱训练方面的不少干货。 现场老师与评委专家进行互动。 “指挥是一个实践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实操能力。”娅伦·格日勒说道。她认为重视声部与声部间的平衡,在多声部合唱中要让孩子们多聆听一声部,加强训练,提升发声能力。“发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急于求成。”王军也认为,老师要结合每个合唱团的自身情况和各自特色选择合唱曲目,要夯实包括节奏、音准、音量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在发声方面,要重视语言、乐句的表达,以及咬字和音色的处理。 气息是很多专家都提及到的重要内容。在孙雷看来,让呼吸具有音乐性是让整个作品出色的方式之一。“如何让吸气为音乐服务,为声音的构建和音色的塑造服务,是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孙雷直言,在本届合唱节中,出现了不少曲目咬字、吐字不清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们着重培训,不容忽视。 “很多作品不看字幕或歌词时,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艾明同样指出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这是不少合唱团目前存在的“通病”。“作品是为了表达,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歌唱好听。我们有很多作品只是简单唱了出来,并不感人,究其根本就是唱的内容和表达的内容是割裂的。”座谈会现场,艾明用格律词感的演唱方式现场指导老师们进行发声和咬字练习,大家受益匪浅。 天籁童声唱响民歌,赋能地方传统文化 在本届合唱节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童声民歌作品,宜宾三江新区双城街道高店中心学校三江之声合唱团带来的民歌编创作品 《十八怪》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今年7月,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带着彝族民歌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并夺得金奖。 专家评审一致认为,四川民歌资源丰富,加大对民歌合唱的投入与训练,不仅可以让更多年轻孩子了解到民歌,还能让当地少数民族的孩子用母语歌唱,让民歌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各合唱团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尝试与探索。” 在民歌演唱上,不少合唱团会选择无伴奏演唱,还原孩子们最纯真的声音,也有合唱团会融入琵琶、二胡、磬等中国传统乐器,为演唱添彩。在介绍内蒙古少年合唱团训练展示环节中,娅伦·格日勒表示,“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们在舞台上有一些肢体语言,他们在演唱民歌时可以自由发挥,不去约束,这才是最真实的表达。” 同时,娅伦·格日勒还提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孩子上台表演,多积累实战经验,让孩子们开眼界。“这很重要,长时间不上台演出孩子们会越来越拘谨,得不到锻炼与成长。”王军也给出老师们几点建议,包括乐曲选择时要更适合小孩子,让他们有参与感;声部多少可根据合唱团人数和能力考量;在排练时遇到音准的问题不仅要看旋律的音准,还要考虑内声部的变化音等因素。他表示,一个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对音量强弱变化、力度和速度大小变化,以及情绪变化等要求很多。对指挥而言,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打磨的过程。 音乐能培养孩子们心灵纯洁、精神强大。艾明表示,本次合唱节创新建立双平台模式,以比赛和交流论坛为抓手,更彻底地贯彻合唱节举办的初衷,对音乐工作者和合唱爱好者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在未来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和儿童合唱团。”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