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2023年,我们已经走出疫情阴霾,市民们渴望去附近的公园、运动场和图书馆度过周末,丰富精神生活;各大高校也纷纷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八方来宾。然而,仍有不少大学只准师生和来学术交流的客人进门,对周边的市民却大门紧闭。 今年以来,“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和四川日报全媒体民情热线(028-96001)就持续收到市民反映——川内部分高校迟迟没有向社会开放。记者走访成都市内的十余所高校,确实发现一些高校还严格限制社会人员进入。 资料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古大学办学就秉持向公众开放、影响教育公众的职能。早在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就广纳诸子,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百家争鸣”盛况;而北大也一度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学术惯例,来蹭课的社会人群中也出过不少杰出人才。所以传播知识和讨论思想的殿堂——大学从来就不是什么“禁区”。 当然,在疫情防控的过去几年,大学纷纷封闭式管理,有一定历史原因。但既然早在今年初新冠疫情防控就已经被调整为“乙类乙管”,大学校园也就完全没必要延续特殊管理方式了。甚至于,早在2020年疫情时期,教育部制定《高等院校秋季学期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也明确反对过高校以防疫名义“一刀切”封闭管理的做法。 如今,依然打着所谓“方便管理”的名义封闭校园,其实就是管理惰性,反映了个别学校管理水平不自信,管理方式不作为,履行公共责任不积极。 大学是社会的一环,大学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在海纳百川的开放之中让现代教育影响社会。更何况,大学美丽的草坪、现代化的球场,本身在兴建时往往也有财政拨款,公众为城市纳税,要求共享一些校园的公共设施也并不过分。如今,各个大学都在强调社会责任感,早日满足市民呼声,让校园回归城市和社会,何尝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一环? 诚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权利,有决定开不开门的权限,但同样是依据高等教育法,其也明确要求高校“应当面向社会”。无论从教育的本心、社会责任还是从法律条款看,于情于理,高校都应尽早回归开放,让思想在开放中发展,让社会在开放中进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