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2月1日中国人民 银行 会同原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制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 银行 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我国首单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务工具终于要面世。 2024年1月26日晚间, 中国银行 (601988.SH)披露了关于TLAC非资本债务发行计划的董事会议案。董事会同意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发行规模不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这也是我国首家公布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发行计划的系统重要性 银行 。 随后,1月31日, 农业银行 (601288.SH)发布董事会决议 公告 ,称拟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总额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市场方面预测称,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工商银行 (601398.SH)、 建设银行 (601939.SH)、 交通银行 (601328.SH)也将陆续公布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计划。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本轮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已经充分考虑市场承载量,不会影响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两大行公布2000亿元规模的TLAC发行计划 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非资本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关于具体的发行步骤,以 中国银行 为例,根据该行公告,将自 股东 大会批准之日起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有效期至2025年8月29日。 在 光大证券 (601788.SH)金融业首席 分析师 王一峰看来,下一步,银行将提请 股东大会 授权董事会,并同意由董事会授权管理层,根据相关规定和审批要求,在此次董事会审议通过条款和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发行的具体条款及办理所有相关事宜(包括向相关监管机构报批,确定发行时间、发行批次、发行定价等)。结合过往二级资本债发行节奏看, 中国银行 TLAC非资本债券首次发行规模或在400亿—600亿元。预估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首单发行概率较高,最快或于2024年第一季度末左右发行。 谈及国有银行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的意义, 中国银行 及 农业银行 均表示,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符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可用于补充商业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 中国银行 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近日撰文称,从2022年欧美银行业危机中多家银行的处置过程来看,提升问题机构损失吸收能力,对提高处置效率、缓解风险外溢、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认为,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将建立新的损失吸收层,以实现在资本工具不足以吸收损失时,通过TLAC债务工具实现内部纾困而非依赖外部救助,这将进一步提升国有银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和稳健性。从监管角度来看,TLAC债务工具的推出将使得银行债务工具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推动国内监管框架向国际标准靠拢。 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建立。同时,其中明确了TLAC合格工具的类别,既包括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等资本工具,也包括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 薛慧如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与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债相比,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受偿顺序更高。根据《管理办法》,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监管可以强制要求对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进行减记或 转股 ,但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应在二级资本工具之后吸收损失,所以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债可以为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提供一定的保护。但是,由于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受偿顺序更高,因此从收益率来看,可能略低于二级资本债和其他资本工具。 对债市影响有限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 工商银行 、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