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官宣成为江苏省第五座 GDP “万亿之城”之时,县级城市无锡市江阴市也已站在了GDP“5000亿俱乐部”的门口。 2024年1月29日,江阴市对外发布的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江阴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960.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距离跨过5000亿元大关仅差“临门一脚”。此外,同为县级市的苏州市昆山市早在2022年就已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这也意味着,最迟在2024年,江苏省将拥有两座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城市。 除了“领头羊”昆山市和江阴市外,被外界称为“狼群模式”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在全国堪称“一枝独秀”。2023年,江苏省有23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排行榜,其中,21个县跻身“千亿俱乐部”。 赛迪顾问 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邓传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产业兴县、科技创新和开放协同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不过,苏南苏北县域间的发展差距及各县市城乡间的差距还有待缩小。” “县域经济发达是江苏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基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也向记者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技术加速迭代、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苏南模式’亟待重生,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突破口。” 21县迈入“千亿俱乐部” 在一众二、三线城市冲刺GDP“万亿之城”“2万亿之城”的同时,冲击GDP“5000亿俱乐部”的江苏省县级城市也颇受瞩目。 “2023年GDP总量实现4960.51亿元,净增206亿元,按可比价增长5.9%,增幅好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江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日前向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 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领头羊”,昆山市GDP总量已率先突破5000亿元大关。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昆山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00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 记者注意到,在江苏省内,作为县级市的昆山市、江阴市可以排在多座苏北地区地级市前面。例如,2022年,宿迁市、 连云港 市GDP分别为4112亿元、4005亿元。 “一个县级市GDP突破5000亿元,一方面意味着其经济体量可以比肩一些地级市,”邓传林向记者表示,“另一方面,意味着县级市产业基础深厚扎实,科技创新水平领先,综合承载力强,未来发展潜力更足,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各县市学习的榜样。” “2023年,昆山市、江阴市GDP领跑江苏全省,居于第三位的张家港市GDP尚未达到3500亿元,其他县市均低于3000亿元。”邓传林向记者分析,综合考虑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县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预计江苏省再新增一座GDP 5000亿元规模的县级城市,将至少需要5年时间。 尽管GDP“5000亿俱乐部”扩容周期拉长,但以全国百强县、GDP千亿县等指标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江苏省的优势极为明显。 赛迪顾问 此前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在2023年百强县排行榜中,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入围数量分别为23个、16个、13个。其中,江苏省包揽了百强县前四席,GDP超5000亿元的昆山市蝉联全国第一。此外,江苏省有21个县级城市GDP突破了千亿规模。 丁宏向记者表示,2023年,江苏省已拥有5座GDP万亿级城市、2个5000亿元左右的县级市。“这说明江苏省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城市竞争力更加强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进程中走在前、做示范引领的意义更加明显。” 持续夯实制造业“压舱石” 百强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两地GDP总量达5000亿元左右,江苏省县域经济领跑全国的“秘诀”何在? “制造业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压舱石’‘定盘星’。”邓传林分析称,2022年,江苏省21个千亿县中有20个县市的 工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超过30%。其中,14个县市占比超过40%,昆山市和江阴市分别达到48.4%、47.9%。 以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昆山市为例,坚守实体经济、发力制造业是昆山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密码”之一。在昆山市,当地为发展产业“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昆山市在产业链招商方面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在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招商,持之以恒,招来的企业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产业链越拉越长,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电子信息业也早已成为昆山市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昆山市电子信息业产值达6015.46亿元,同比增长7.4%;另一大千亿级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896.41亿元,同比增长2.0%。 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阴市,同样是依托制造业实现了“发家致富”。 “发轫于‘苏南模式’,以制造业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的江阴市,从来不缺乏产业的厚度。依照国家标准划分的工业经济3个门类行业、41个大类行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江阴市企业均有涉足。”江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江阴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江阴市已建成高端 纺织服装 、金属 新材料 、石化 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千亿产业集群。2023年,江阴市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014.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高于江苏全省、无锡市平均水平。 “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强市之要,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新突破,擦亮‘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特色品牌。”江阴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邓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坚持“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是江苏省县域经济保持全国领先的主要原因之一。“江苏省各县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建设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江苏县域如何更进一步? 在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县域经济领跑全国之时,外贸依存度高、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难题,亦成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 丁宏以昆山市、江阴市为例分析称:“这两地的发展路径并不完全一样,昆山市更多是以和上海市接壤的区位优势以及以台商为代表的开放型经济为依托,经济发展的‘外生’动力作用更强。而江阴市经济更多是由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发展而来的民营经济支撑,民营经济‘江阴板块’全国知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作用更大。” “在昆山市、江阴市两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都是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快速成长。该模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产业技术含量低、外贸依存度高、土地环保资源消耗严重等弊端。”丁宏分析认为。 在此情形下,江苏省县域经济应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丁宏告诉记者:“需要发挥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工业体系完整、科教资源雄厚的优势,把‘县域经济’理念上升为‘都市圈经济’理念,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吸引创新高端要素,推动‘科产城人’融合发展,从依赖资源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进行转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县域经济的新质生产力,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性要求。” 记者注意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江阴市和昆山市等江苏省县级城市已走在全国前列。 “2023年,江阴市全面深化‘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持续加强政策体系创新、协同开放创新、科技服务创新‘三项重点’,出台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行动方案》及其他近10个政策文件,进一步营造浓厚科创氛围。”江阴方面向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 根据江阴市工信局统计数据,2023年,江阴市新增各类智能制造标杆282个(国家级12个、省级218个),兴澄特钢成为全国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海澜智云、兴澄特钢入围“2023中国 工业互联 网500强”,新增9家五星级上云企业、入围数列无锡市第一。与此同时,江阴市成功入围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 “对于江阴市而言,培育新质生产力正成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一招’。”江阴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信息显示,2023年以来,江阴市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为目标,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智改数转”步伐,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科创动能,加速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