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钟岚 王怀 曾小清 蒋君芳 杨艺茂 乐山观察 牛萍 文/视频 悠悠流淌的大渡河将县城一分为二,巍峨连绵的高山将县城环抱于胸,这是一个在“夹缝”中生长的县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一方面,城区一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约1.87万人,人口密度远超国家标准,但全县城镇化率为39.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一方面,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在实现脱贫摘帽后,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又面临新的抉择。 峨边县城全景 作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今年,峨边彝族自治县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的历史时刻。在“奋力建设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下,选择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城小乡弱村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固的县情?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峨边,探寻一个县城如何实现在“夹缝中融合生长”。 突破“思想夹缝”:提升“人”的能力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峨边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人!”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委书记漆宾看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但也是峨边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短板。 短板为何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峨边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不仅难以吸引和容纳人才,也难以招引外来企业发展。许多人对峨边产生了发展滞后的印象。 一个数据是这个“短板”的缩影:2022年以前,峨边公务员队伍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有17人。 但是近几年,峨边公务员队伍中涌入了不少新鲜血液,新引进48名硕士研究生。 2022年,宜宾籍、硕士毕业生郑旭雁入职峨边彝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除了自己,她还一口气数出身边好几个有留学背景的同事。他们的加入,与当年峨边启动的“四季引才”计划有关。 “每个季节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招引计划,侧重点不同,比如春季,主要登门拜访高校,重点招引应届毕业生;夏季,重点放在人才回引上,回引‘峨边籍’大学生和外地干部。”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何佳欣介绍,目前当地公务员队伍中,本科生以上人数占比已超过60%。 郑旭雁在网上看到峨边的人才招聘信息后,她第一反应,是在网上搜索从成都出发到达峨边的距离。“当时坐绿皮火车过去要4个多小时,2022年底新成昆铁路通车后,只要1个多小时。” 缩短通勤距离,峨边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努力。“新成昆铁路通车后,我们和铁路局做了充分沟通,争取到每天早7点过和晚7点过,成都和峨边的往返车次,方便人才,尤其是柔性人才可实现当天往返。”峨边相关负责人表示。 峨边县城 加大招引企业力度,吸引企业人才更是关键。柔性人才来了。作为峨边利用共建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的人才之一,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的涂美艳,把优质的猕猴桃品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到了峨边山区,助力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 引人,首先要留人。除了给岗位、给补贴、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外,峨边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给人才提供施展本领的空间,用事业留人。郑旭雁入职后,参与峨边多个重要项目的招商引资过程,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乐山市2022年度招商引资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挺符合我个人预期,我正打算在峨边买房安家。” “事业留人”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锻造一只过硬的干部队伍。刚刚过去的一年,“推不动”“盯到办”“最拖沓”三项机制,成为峨边干部队伍“既爱又恨”的存在,“这些机制真的是把大家盯得很紧,稍有松懈,就可能成为被通报的对象,但它真的就能出效果、出成绩,也很锻炼大家的工作能力。” 漆宾说,三种机制的推行,目的之一就是要打开干部队伍的“思想夹缝”,“要让干部们知道,心有多大,干事创业的天地就有多大。” 留人,更要育人。在峨边的决策层看来,深化教育改革,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峨边实现“弱鸟先飞、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为提高办学质量,峨边干了一件看起来有些“超前”的大事:2022年8月,中国500强企业、来自浙江的海亮集团与峨边彝族自治县峨边民族中学、沙坪小学开启合作办学模式。 “去年峨边民族中学高中录取了152人,净增长28人,”峨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焦明西说,过去一年,峨边探索“集团化、合作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成立毛坪中学教育集团,“组团式”帮扶初见成效。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比上年增长210%,创历史新高,“今年我们将全面施行集团化办学,新组建5个教育集团。” 突破“地理夹缝”:提升“城”的能力 架在大渡河上的三座桥,将一分为二的县城连接起来。蹲点采访过程中,调研组一天就要驱车往返两岸多次。 “夹缝中生长”是这座县城留给调研组的第一印象。从地图上看,峨边县城沿大渡河呈条状布局。大渡河有一处较大幅度的弯折,这里冲积而成的相对开阔地带,就是县城的主要人口聚集地。 “开阔”,只是相对而言。“全县面积2382多平方公里,但中心城区城镇建设只有1.86平方公里。”峨边彝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副主任谢波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了一个简单计算:1.86平方公里上生活了近3.49万人口,相当于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约1.87万人。“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个部门最新下发的一个规定,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县城,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2022年峨边城镇化率为39.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明确鼓励县城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鼓励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承载空间,而空间拓展也需要把握时机。”谢波说,近期启动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给当地带来了希望。根据“三区三线”划定规则、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峨边县城将“长大”不少,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将拓展至3.58平方公里。 在最新的一张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图中,调研组看到,未来的峨边县城中心城区,以“一环三组团”的布局出现:以城区内交通环线,串联起人文老城组团、太阳坪教育康养新城组团、火烧营新型城乡融合示范区组团。 要找到合适的新空间,更需要准确运用时机。“太阳坪教育康养新城组团的C区是围绕着去年开通的新成昆高铁站在布局,便捷的交通条件能提升这个片区对‘新峨边人’的吸引力。”谢波说道。 除了“长大”,县城还在“变美”。近年来,峨边正在实施“强县城”工程,打造具有“山城特色、水域魅力、彝族风情、现代功能”的“精致之城、美丽峨边”。 调研组在“背街小巷”中偶遇了它的“精致”:在县城的滨河路,“峨边记忆”一条街以壁雕的形式述说着县城历史、彝族故事,让人沉浸其中。这条街入选了第一批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峨边记忆 关于“街”,调研组还了解到一件峨边人生活中的大事:2023年,峨边完成原水果街临时市场搬迁,彻底解决长达20余年以街代市的顽瘴痼疾,县城更靓了。 不仅如此,适应新时代要求,峨边县城还在想方设法变“聪明”。 峨边当地正在整合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能源水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应急安全、城乡治理、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需求,建立综合性“智慧峨边”平台,全面提升县域便民化、亲民化服务和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此,峨边在2022年10月,揭牌成立峨边县大数据中心,这是全省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大数据中心。 焕然一新的县城,让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有了更多可能和空间。在峨边编制乡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被划分成了鼓励发展类、保留提升类、引导退出类、强制退出类四大类别。 这一划分思路背后其实是一条经济规律: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成本。 根据调查,这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中,9户以下的点位有900多个,大多数是人口自然流出形成的。“这些点位,很多被划分到了引导退出类,我们鼓励他们向县城和场镇集中,目前正在研究相关的配套措施。”谢波说。 突破“产业夹缝”:集聚“产”的能量 在峨边1736个居民聚居点中,位于宋家山麓的新林镇茗新村,居住着240多户村民,属于鼓励发展一类。在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看来,之所以被鼓励发展,因为它有产业,对人有吸引力。 茗新村全貌 去年6月,茗新村的重要产业项目——“彝步千年”农文旅综合体开始试运行。该综合体打造了集民宿、餐饮、茶室、彝医、养生、文创等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调研当天,调研组偶遇了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一行人。几天后,一场国际象棋比赛在此举行,茗新村又因此收获一波流量。 吉沙巫牛见证了茗新村的流量。“彝步千年”综合体运营后,31岁的她再没有动过外出打工的念头,“我在这里做服务员,一个月能挣2000多,还能照顾家里三个孩子,已经很满足了。” 有产业才能留下人。这是一个村的发展选择,更是一个县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区、园区、景区“三区联动”的经济地理布局加快重塑,一个个展现“党建引领、三区联动、城乡融合、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峨边这片热土上迅速推开。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