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瑶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在中国西部最大的“高倍率圆柱锂电池”生产基地里,成品电池在生产线上日夜不停“流动”;在国内首个医用回旋加速器制造厂房里,研发人员正尝试突破更高的技术“门槛”;在新建成的永磁新材料车间里,新的生产线正在调试…… 作为产业主承载地的园区,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2022年,绵阳提出在全市工业园开展“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力争通过3年实现“大变样”的目标。2023年4月,结合绵阳科技城建设实际,绵阳市委、市政府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由绵阳科技城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由绵阳科技城发展和改革局承担办公室(下称“绵阳市提质满园办”)日常工作。 如今,“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带来了哪些变化? 内外兼修 打造高能级高产出的现代化园区 3月27日,汽车驶过宽阔笔直的大道,路边连片的巨型厂房在阳光下泛起银白色的光芒。走进位于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的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永磁”),工人正忙着氢破、制粉等工作,现代化的生产线正在加快调试中。 磁性材料产业集群正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加速崛起,这是“链主”企业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刘军 摄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磁性材料产业是绵阳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绵阳科技城采取园区、景区、城区“三区合一”模式,从“顶层设计”提升园区整体承载能力。一年间,记者多次到访这里,巨大的厂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实现了百亿级项目一年落地投产的速度纪录。 近日,在四川绵阳工业园东区,两栋浅灰色的大型厂房相对而立,这里是陕西天回航天火箭发动机项目一期,目前已开始进行内部装修。该项目包括发动机生产装配和发动机点火试车台,因此定制厂房的高度比普通厂房高一截,“定制厂房第一层就达6.6米,可以满足空天产业相关生产调试所需。过去一年,我们高标准建设了13个产业载体,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为产业招引、项目落地投产创造便利。”四川绵阳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厂房是园区的基本“单元”。此前,因为发展阶段和产业项目差异,绵阳各园区在厂房建设上缺乏统一标准,存在利用率低、后期改造难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标准厂房建设,绵阳市根据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考量发展所需,明确通用厂房、专用厂房和定制厂房三大类的建设标准。同时,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工业上楼”,改造和新建多层标准厂房最高可获得200万元补助。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高能级高产出的现代化园区,就是设定一个努力奋斗的‘标杆’。”绵阳市提质满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绵阳对各个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明确,相关园区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度提前建设厂房,进而方便相关产业项目快速落户投产。同时,厂房标准的统一,也为园区专业化运营提供了便利。 此外,绵阳瞄准承载能力提升、“镇园之宝”培育,建立了一套园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指导支持园区争创国家、省、市级特色(专业)园区,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特色(专业)园区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为推动相关机制落实,绵阳还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推动园区建设机制创新,引导优秀干部向园区一线汇集。以项目工作机制为例,绵阳鼓励园区设立“一对一”工作专班,制定落实“一企一策”扶持措施,推动形成企业“雁阵”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自“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实施以来,全市工业园区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6个;新签约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4个,其中百亿级工业项目10个。 直面问题 以“提升质效”破解园区发展不均衡 3月22日,绵阳科技城举行了一场“智改数转”专题培训会,场内座无虚席,参会企业既有长虹、巨星永磁这样的龙头企业,也有中商升创、杰牛科技这样新入规的中小企业。会上,绵阳科技城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局邀请长虹、移动等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展示多个“智改数转”改造升级方案。 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现代化园区内的四川长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军 摄 这样的培训深受园区企业欢迎,这背后则是一整套常态化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机制。 通过绵阳市提质满园办的常态化走访调研,园区、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被及时梳理,进而研判解决。绵阳市提质满园办还根据各园区发展实际,印发《绵阳科技城(园区)目标考核办法》,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为引领,列出科技创新、优势产业集聚、“亩均论英雄”攻坚等8项一级指标和40项二级指标,明确“园区如何提质”“企业怎样满园”等关键实操问题,为园区发展提供“样板”。同时,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将“提升质效”作为重中之重。在此推动下,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园区的关键词。 如今,在长虹新能源碱锰电池生产车间,从卷筒到灌注,再到后期的成品电池,均实现智能化操作,每条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600到750只电池,生产效率提升10%,制造过程中的废损率下降30%—50%。 另一个提升质效的关键是“链长制”。绵阳围绕重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链长”,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工作模式,推进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稀土磁性材料产业增长迅速。如今,绵阳布局了巨星永磁等一批龙头企业,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绵阳正筹备川渝磁性材料产业论坛,推动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更多在绵转化。“绵阳科技城的‘创新基因’‘发展基因’底蕴深厚,作为企业来讲,自主创新是抢占先机最有效的方式。”巨星永磁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集群成势,除了自身基础,也和绵阳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2023年,绵阳12个园区GDP增长达8.7%,11个工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规上工业企业989户、增长16.35%,集聚度达71.98%;规上工业总产值3244.79亿元、占全市比重达90.6%。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入围2023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名单,建成全市首个千亿级园区。 厚植动能 科技创新给产业发展注入生机 3月15日,在绵阳锌芯钛晶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研究员王飞。当天上午,他刚从温州飞抵绵阳,便赶紧来与同事商议研究成果转化的相关事宜,“叶志镇院士带领我们研发的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技术,可将现有液晶显示色域从72%提升到131%,大幅提高显示屏的色彩丰富度和还原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团队。受访者供图 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成果的不断升级迭代。“跳出绵阳看绵阳”,绵阳启动“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对接创新技术团队,推动相关成果在绵阳落地转化。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团队就是通过“云上两城”平台落户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并成功与长虹等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如今,“云上两城”已累计入驻知名高校26所、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9个。 “‘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不仅包括产业发展、载体建设、项目招引,还涉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工作。”绵阳市提质满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性,为各个园区发展赋能,共同做优园区沃土、推动企业茁壮成长。 为打通实验线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加强资金保障,根据《绵阳市支持园区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兑现落实园区奖励补贴资金。截至目前,共梳理激励资金17749.12万元,用于支持园区用地保障、优质企业培育奖励等。 位于绵阳经开区的玖谊源回旋加速器及同位素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就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依托在绵科研院所,其研发生产的医用回旋加速器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目前我们正在加快研发新产品,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瑞利说,公司去年搬进了新厂房,产能达到过去的6倍。 此外,以“智改数转”为例,绵阳科技城正在策划建设先进制造业“智改数转”融合促进中心,通过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建成数字化智慧标杆园区,进而赋能其他园区,提升全市园区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2024年,我们将奋力推进‘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力争全区规上工业企业集聚度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推动绵阳高新区产值规模超1100亿元。”绵阳市提质满园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绵阳力争新增两个500亿级园区、一个400亿级园区、一个300亿级园区。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