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酝酿至今,这无疑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意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和众泽益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忠平对此感到振奋。 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是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王忠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该《意见》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 同时,依托20余年的实践经验,他亦对当前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动员不足、供需对接不足、需求导向不足、供给侧整体发展不足等等多重“顽疾”直言不讳。 王忠平表示:“国家之所以注重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就是希望引导其不断完善。现在方向有了,但要想实现2035年的基本目标,可以说是目标明确,任重道远。过程很艰难,但结果很美好——我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王忠平认为,宏远来看,《意见》将对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和志愿服务行业产生三重影响。 第一,《意见》明确了志愿服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党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不足的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第二,《意见》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极大增强了大家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信心和继续在志愿服务事业中努力的基本决心。这无疑是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将对其产生结构性影响。 第三,《意见》分为九大部分,提出六大体系,为未来10年,甚至15年的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一系列配套的志愿服务立法、保障制度、规范性文件等出台,将促进其进一步落地。 问及《意见》中特别值得关注和进一步挖掘的部分,他又列出三点: 第一,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是此次意见中的重点内容,意在发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特色,党建党员志愿服务是下一步的重要创新点。 第二,“健全志愿服务的志愿动员体系”中特别提到“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要履行社会责任”,这实际上是要强化企业志愿服务,也是未来要特别关注的。 第三,“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动态管理退出机制”,以前志愿服务组织只讲成立,退出机制并不明确,但一些做得不好的组织、僵尸型组织等其实可以通过竞争淘汰。 多重“顽疾”难祛 回归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王忠平强调,存在的“顽疾”不容忽视,“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来看,顽疾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很多交叉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首先,中国的志愿服务行政干预较强,社会动员不足。在疫情防控、大型赛事等情境下,志愿服务的动员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但是社会化动员不理想,一问都注册了,但活跃度远远不够。”王忠平称,这也导致大量的“僵尸志愿者”出现,“2.36亿个实名志愿者中,很多都是‘僵尸志愿者’。当然,这也是多种原因所致,行政干预过多、供需对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等都会影响志愿者的活跃度,这也是一大‘顽疾’。” 第二,供需对接不足。想做志愿者的找不到服务岗位,而需要志愿服务的没有途径获取志愿者已成常态。同时,缺乏社会动员的参与途径,比如动员企业等非公单位时,就缺乏好的动员途径。现有的线上平台只能实现少量的需求匹配,很多线下队伍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深度挖掘基本需求。 第三,需求导向不足。王忠平直言,志愿服务通过做各种大型活动很容易出成果,“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一大堆,但是阵地建设、组织建设等等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对接上群众的实际需求。3月5日雷锋叔叔‘来了’,3月6日又‘走了’,这些活动都不是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并不能实现通过志愿服务真正满足公众需求,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这一目的。” 第四,供给侧整体发展不足。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中间枢纽,需要承担大量的协调工作,但整体来看,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数量不足,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组织不多,难以提供有效服务。“现在全国推广志愿服务的孵化基地项目库等,就是要解决供给侧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第五,志愿者培训不足。理论上,志愿者需先培训后上岗,但目前还未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的志愿者在线培训平台。培训的针对性就更难实现了,志愿者包括普通志愿者、骨干志愿者,以及其他志愿服务工作者,现有的很多培训并不区分受众对象,实际效果也因此难如人意。 第六,数字化建设不足。整体来看,志愿服务现在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现在基层志愿组织和队伍意见很大,一个人要注册三四套系统。在北京的志愿服务系统注册志愿者,上海的系统不认,上海注册的广州不认,这些都是问题。一套系统非常贵,其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不容小觑。 行政统筹复杂,专业性缺乏 深究种种“顽疾”背后的原因,王忠平首先看到宏观层面的行政统筹挑战。 他指出,单从技术层面看,实现互联互通、供需对接等并不难。去年中宣部成立了协同平台,就是为了汇集资源和信息,不同系统的开发代码、符号内容等统一确实需要时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多头管理。“志愿服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真正牵头协调起来,全国志愿者领导协调小组尽管成立但是没有实现有效协调,志愿服务的资源统筹也不够,各自都有自己的管理性工具,造成了大量的基础资源浪费。” 随着2023年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未来协调的方向是明确的:在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强统筹下,青年志愿服务还是归团委管,巾帼志愿服务还是归全国妇联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归中宣部管等等。“但毕竟不是一个垂直部门,协调的挑战可以想象,实现强有力的统筹非常不易。” 聚焦到培训专业度欠缺的问题,王忠平指出,虽然目前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省都挂牌成立了地方志愿服务学院,但这只是中央层面行政化推动的结果,实际运作很多地方则要画上问号。 一是因为志愿服务学院的运行、做培训、搞研究都需要经费支持,但不少地方并无资金投入,或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就难以为继。二则因为缺少综合型的志愿服务专家,“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涉及方方面面:志愿者通用知识、组织管理、筹款、传播等等,但全国志愿服务专家总数少。已有的专家、志愿服务学院可以解决最基础的问题或具体某领域的问题,更高阶、更专业的问题就难以做到了。”此外,与社会组织不同,多数志愿服务组织为非注册,因而更加分散,多样化也让管理难度、出台相关立法和标准的难度增加,专业性和规范性也相应更弱。 但是,志愿服务既然重在“志愿”,有必要同社会组织一样强调专业性吗? “确实没必要对所有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有这么高的要求,我们反而鼓励他与社会组织形成差异。”王忠平称,志愿服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流路径:一部分志愿者热衷于基础志愿服务,比如利用业余时间看望老人、给老人打扫卫生等等;还有一部分志愿者和组织,则随着逐步深入,希望谋求更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他们会主动往独立注册的社会组织靠拢。“因为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所以这是国家倡导的方向,但多样化的、淳朴的基础志愿服务同样也是我们鼓励的,二者并不矛盾。” 服务无偿,但运行有偿 针对《意见》中提到的“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王忠平首先提到的是资金保障。 “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运行是有成本的。”他举例称,比如开展活动时,经常要求志愿者穿统一的马甲上岗;志愿者上岗后,会产生交通费、餐费;活动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为志愿者购买 保险 ;再加上置办活动的基础物料等都需要资金保障。 但是,目前整个志愿服务体系的常规保障资金还远远不够。不同于社会工作有政府预算支持,现在除了“西部计划”这种个别志愿服务项目有拨款,中央财政并没有固定经费给到志愿服务。各地财政“自负盈亏”,经济好的地方志愿服务补贴多,经济差的地方则补贴少,有的地方甚至一点经费都没有,地方差异较大。这也导致各地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志愿者既出力还得出钱,动员深化能力弱,品牌建设、人才引进、组织发展能力等也大大受限。显然,长远来看,服务无偿,运行有偿,资金的缺乏现状不利于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 除了资金保障,现有的《志愿服务条例》自2017年12月1日实施,至今已经过去7年,无法满足当下中国志愿服务环境的要求了。且该条例以倡导为主,需要把志愿服务纳入立法框架,为其提供法律支撑。 在激励制度方面,王忠平表示,一是缺乏激励制度,二是有了也难落地。“我给全国好几个地方写过激励制度,写得挺好,整合政府资源、整合外部社会资源等等,但是受到各部门行政协调的掣肘,再加上激励标准的设置涉及整个保障体系,难以执行。” 企业志愿服务大有可为 面对上述分析,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难度已经充分彰显。王忠平认为,《意见》的发布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指明了方向,并列举了志愿服务体系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势: 第一,中国志愿服务将形成“行政+社会”的有效结合:动员方面,志愿服务将在保留行政动员这一特色的同时,形成社会动员与之齐头并进的机制;整体来看,社会志愿力量也会更加突出。 第二,中国志愿服务领域细分将更加显著。从人群来看,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党员志愿服务、老年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等;从领域来看,可细分为企业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救灾志愿服务等,每个细分领域都将更加明确自身规律,进一步纵深发展。 第三,随着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更加成熟,“走出去”将成为一个基本方向,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将大放异彩。 而作为和众泽益的负责人,常年为企业志愿服务提供指导,王忠平特别提出,和其他类别的志愿服务相比,企业志愿服务因其特殊性大有可为。 “企业有技术、有产品、有资源、有人、有钱。就拿有钱来说,整体来看,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缺乏资金保障,而企业志愿服务的最大特点就是资金量充足,这是其他类别的志愿服务不具备的。再者,企业志愿服务便于与其他类别的志愿服务融合联动。如果能充分挖掘企业志愿服务的潜力,中国志愿服务人的问题、深化动员的问题、钱的问题等等都能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包括成本极高的志愿服务国际化这一难题,也能搭乘企业‘ 一带一路 ’的顺风车走出去。” 记者了解到,根据《2023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品牌观察报告》,企业志愿服务韧性显著,即便是疫情期间,企业志愿服务活动次数、员工参与人次、志愿服务小时数、受益群体人次数等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企业志愿服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过,企业志愿服务的发展尚不完善。“首先要解决管理问题,正如团中央负责协调青年志愿服务,全国妇联负责协调巾帼志愿服务,理论上讲,企业志愿服务应该由国资委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但目前从全国层面看没有主管部门。也缺少相关的管理促进办法,企业志愿服务是什么、怎么干等等,这些问题要讲清楚,不然怎么发展?”王忠平建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可以设立企业志愿服务专委会,由其具体负责企业志愿服务的统筹管理系统。 他还建议,企业志愿服务要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机制。“现行的企业志愿服务主要依靠合同责任实施,且缺少专项激励和储备资金,因此影响力非常有限。如果中央能出台指引性文件,例如把企业志愿服务纳入ESG,搭建中国本土化的ESG体系,企业志愿服务的力度和效果将大幅提升。相较于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目前企业志愿服务的话语体系还未建立。”王忠平说道。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