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嘉陵江上龙舟出航。王林 摄 王林 四川在线记者 田程晨 鼓声阵阵,百舸争流。 端午佳节,2024年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活动在广安市武胜县举行,来自川渝地区的39支龙舟队竞速嘉陵江,现场万名观众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 从包粽子到做香包,从饮雄黄酒到非遗展演,形式多样的端午传统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更丰富了文化生活,文脉以更丰富的方式延续。 碧波荡漾的嘉陵江上再现百舸竞技 “啪!”6月10日8时40分,随着发令枪声的响起,来自川渝两地的龙舟似离弦之箭,竞相追逐,桨影翻飞,一场水上的“速度与激情”就此展开。岸上顿时掌声雷动,“加油!”“雄起!”的助威声此起彼伏。 龙舟展演为何选择武胜? “嘉陵江纵贯武胜县境117公里,依江而居的武胜人,素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广安市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从1980年至今,武胜龙舟会已成功举办了28届,为广安乃至四川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南朝齐置县始,生活在嘉陵江两岸的武胜人不仅把小木舟做成龙形,在舷边描上龙纹,还把平时用于水上竞渡的木舟称作龙舟,以彰显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种竞渡之习逐渐演变成民间水上娱乐活动。 清代嘉庆本《定远县志》记载:“五月初五,人人家门插菖蒲、悬护符、裹角黍(粽子),饮雄黄酒,县治及傍江之乡市,午后并作龙舟竞渡……”充分反映了武胜人对端午节赛龙舟的热情,以及举办龙舟赛的盛况。民间至今还流传有“宁荒一季田,不输一回船”“粽子可以不吃,龙舟不可不划”等俗语,这些无一不透露出武胜人和龙舟不解的情结。 “过去的端午龙舟赛,都是由民间组织策划操办,属民间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武胜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农历四月上旬,各支参赛队就要对龙舟进行刮灰、打磨、涂桐油、上漆彩、画龙纹等。到了中、下旬,要择定吉日,举行龙舟下水仪式。此后,队员们便开始每天在江上训练,等待端午节这天正式比赛。到了五月初五正式比赛这天,县城周围几十里的百姓都会赶来观看龙舟比赛,一时东门码头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1980年武胜县在端午节举办第一届龙舟赛,至今已成功举办28届。 碧波荡漾的嘉陵江上百舸争流。王林 摄 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向文旅市场输送“养分” 为给传统节日注入全新的时代气息,今年端午节期间,广安不仅安排了精彩的龙舟赛事,还策划了端午民俗集市、非遗技艺展演秀等活动,拉长了端午节的庆祝周期,让端午节变“端午季”,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竹丝画帘、武胜剪纸、邓家盐皮蛋……6月9日,端午民俗集市在武胜同心广场开市,集市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集市主要展示广安市各类非遗产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包粽子、喝雄黄酒、制作艾草香包、编织五彩绳、蒲扇制作等传统民俗趣味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太有趣了,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这次能够亲自体验传统文化,感觉非常棒。”来自重庆的杨先生说。 丰富的节日活动,让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向文旅市场输送“养分”。 端午小长假期间,广安市博物馆同样人气爆棚。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观展游客宋健在沉浸式数字展厅看到了800年前的广安盛景,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到了文化厚重和城市底蕴。 博物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连接着美好的未来。自今年2月开馆以来,广安市博物馆热度持续升温,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已然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市民打卡热门地。 传统文化不仅要“藏”在博物馆,更要“亮”出来“传”下去。 近年来,广安市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将非遗传承作为课后服务和大课间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邻水烙画、手掌木偶、武胜剪纸、竹丝画帘、岳池灯戏、四川清音等一大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有效解决了非遗项目的传承难题。 广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安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坚定做活文旅,让文物“活”起来,让民俗“响”起来,让文化“传”下去,“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文旅新名片越来越亮。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