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是国际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 已经85岁的李德仁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近年来他提出的 “将各类卫星组网,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正在成为大国争相抢占的竞争热点。今年年初,我们曾在武汉大学对李德仁进行过专访,那个时候,他正在和大家探讨“东方慧眼”星座项目的进展情况。 2023年,依托珞珈系列科学卫星建成“东方慧眼”星座项目启动,李德仁提出的计划是,到2030年,整个星座在轨200多颗卫星,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和天地网络互联。作为“东方慧眼”星座项目的“先遣队”,今年5月21日,由武汉大学李德仁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02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具有0.5米分辨率全色成像的功能。 在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李德仁带记者近距离观看了“珞珈三号”02星和它拍摄的实时画面。 遥感卫星通俗地讲就是给卫星装上了看地球的眼睛,看得越清晰,获得的可用信息就越多。从国防建设、灾害检测到城市规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 1957年,李德仁被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测绘专业人才的大学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录取,从那时起,科技兴国的理想就在他心中深深扎下了根。1982年,李德仁前往联邦德国深造,留学期间,他创立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是李德仁选择回到祖国。他的妻子朱宜萱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 李德仁妻子 朱宜萱:因为学过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定让他回来挤奶,不要在外面。要给老百姓当牛当马,这是自己自愿的。 记者:所以在您心里,从来都没有过不回国这个选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武汉大学教授 李德仁:没有,从我这个学科来讲的话,我们全世界科学家都是通的,我们老师和国家培养我们,人到中年这个时间。 记者:您那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武汉大学教授 李德仁:45岁了,回来做贡献了,回来培养人才,回来出成果。另外第二个,我跟我的爱人,我们俩很清楚,中国科学家要发挥你的能量,回国为自己的祖国做,是可以发挥到极致。 回国后,李德仁接到的第一个测绘任务就是在有地雷的地区,为中国和某邻国边界测图。绵长的边界线或隐于茫茫群山中,或分布在险要之地,为了减少人工野外测量工作,李德仁提出“把GPS放到飞机上”。很快,他运用“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完成了无须地面控制点的边界测图任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完成测绘任务。从那时开始,李德仁的科学之路也是中国遥感测绘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路程。 在李德仁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的地形图。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将唐家山削去了一半,形成蓄水近3亿立方的悬湖。悬湖是否会发生溃决,当地群众是否需要疏散,决策急需科学依据给予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德仁的团队主动请缨,运用航空遥感获得了堰塞湖的详细数据。 李德仁带领团队完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三维数字高程模型,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正确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如此,汶川地震时,遥感卫星的缺失,仍带给他巨大的遗憾。 2008年时,美国在轨卫星超过400颗,中国只有20多颗。而且,当时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而中国则相对落后。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担任项目的副组长。 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遥感信息服务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8分钟,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2023年夏季,河北省防汛救灾中,李德仁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二号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李德仁团队提出了“赶快组织撤离”的建议,6400多名群众转危为安。 从青藏铁路测量到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再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在李德仁看来,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求,就是科学研究最大的动力。 记者:我看到您家这儿,一进门就写着李氏家训,这是您家的家训吗? 李德仁:这个是我的曾祖父,李贞发在光绪年间写的,2002年从我们家老房子的夹墙里面找到了。 总共80字的家训传承至今已经100多年,李德仁最先记住的是家训开头的两句话,“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下,李德仁院士的弟弟李德毅、堂弟李德群也成为卓有成就的院士。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