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其中有不少内容与基建投资息息相关。 《决定》指出,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同时,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机构普遍认为,这些表态明确了政府投资的方向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变化,对未来的基建投资带来明确的指引。 此前发布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指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机制。作为共建“ 一带一路 ”的主力军,基建央企的海外业务有望借此受益。 “ 一带一路 ”弥补订单缺口 作为稳增长的“压舱石”,近年来,基建投资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 燃气 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4%,高于同期3.9%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4%,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2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5%。 基建投资受多重因素影响,政策导向往往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有分析人士指出,《决定》中虽很少直接提及基建投资,但有不少内容与其息息相关。 国信证券 表示,在涉及地方财政的部分,也有关于基建投资的内容。比如,《决定》提出,“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意在继续加强地方隐性债务监管,推动建立权责更加清晰、央地更加协调的财政体系。 《决定》还表示,“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 前述机构指出,今年上半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同比下降35.1%,仅完成新增限额的38%。预计后续专项债发行速度将加快,但对于基建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可能边际减弱。 国信证券 认为,总体来看,《决定》在基建和政府部分延续并明确了此前的政策方向,基建企业预计仍会面临短期新订单下滑的阵痛,但相关体制改革有利于行业长期规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出海机遇有望弥补短期新订单下滑的缺口。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基建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20.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27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和5.7%。 其背景在于,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国内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去库存压力较大。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为国内基建巨头“走出去”提供了机会。 2023年,建筑央企的海外业务均有明显增长。 中国建筑 、 中国交建 的海外业务收入均超过1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2%和17.8%。 多家机构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持续推进,建筑央企的海外业务有望持续增长。 行业分化形势或加剧 从所有制性质来看,在基建类企业中,央国企占据主导地位,且近年来有集中度加强的趋势。 银河 证券 表示,截至今年7月15日,170家建筑行业上市企业中有23家央企和50家地方国企,央国企数量占比约为43%。但2023年建筑央国企营收占比达到97%,归母净利润占比达98%。 央国企更易获得订单,尤其是政府类订单,加之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其业绩稳定性、财务安全性也更胜一筹。 前述机构指出,2018年到2023年,八大央企新签订单复合增长率为16.15%,这也为其业绩的可增长性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建筑央国企有望在改革中进一步获益。《决定》提出,深化国资 国企改革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银河 证券 指出, 国企改革 加速将有助于提升建筑央企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其中,并购重组和 股权激励 都有助于企业做大多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龙头央企的稳定发展相比,地方国资建筑企业已经出现分化。一些国资建筑企业受困于各种因素,业绩开始下滑。 近日, 重庆建工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