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红蓝相间的电池,以每分钟最高750只的速度下线,紧接着,智能机械臂和AGV无人搬运车展开一场“接力”,将这些新鲜“出炉”的电池送往老化箱内,等待48小时的高温检验。这是8月初,记者走进四川长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碱电高速生产线看到的场景。 长虹新能源碱电智造生产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每分钟下线300只电池,到每分钟下线750只电池,这条路,我们走了22年。”长虹新能源公司生产管理本部部长张立双感叹。这正是长虹积极推动“智改数转”,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产业焕新的缩影。 石子正在泛起涟漪。“小”电池,生产制造如何“大”变身?“小”改变,又带来怎样的“大”影响? “小”电池的“大”变身 在方寸之间“跳”好智改数转“圆舞曲” 1999年,绵阳高新区,随着为家电配套的电池生产厂房落成,长虹进军一次电池领域。当时的生产线“远道而来”,引进的东芝碱锰电池技术,能够实现每分钟下线300只电池。 2006年10月,长虹新能源正式成立。市场的不断开拓,对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长虹新能源投入1亿元,引入全球高端海霸线,电池生产速度更新到每分钟600只。 “依托自制线,我们又刷新了纪录,达到每分钟750只,同时一条线的操作人员数量从6个减少到3个。”张立双回忆,时间快进到2021年,新能源首条高速自制线试车成功。 如今,从钢壳投料到下线堆码的智能化高速生产线,由长虹新能源联合长虹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自主研制,利用5G+AI视觉检测、5G+AI自动质检、5G+AGV自动运输、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人效提升25%,废损率下降30%—50%,关键质控100%。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精进。 广泛应用于遥控器、家用电器等的碱锰电池,虽然常见,却并不简单——一个小拇指长短的电池,要经历锰环成型、滚槽、封口胶涂布、隔离管卷插、电解液注入等复杂工序。正极的锰环、负极的锌膏、隔离管、密封圈……一个个细小而精致的元器件,必须紧密贴合、严谨组装,才能保证电池的性能和安全。 长虹新能源锂电智造生产线 张立双将这一过程形容为“在方寸之间‘舞蹈’”。封口胶涂布是其中最难的环节之一。高速旋转之下,必须保证封口胶涂布均匀,否则将导致电池出现漏液、鼓包等质量问题。“均匀性难以用肉眼判断,利用AI视觉检测技术,就不会错过任何一条‘漏网之鱼’。” 智能的产线背后,还有智慧的平台。生产车间旁的大屏幕上,显示着长虹新能源集控中心的生产计划、实际产量、设备生产效率等关键指标。平台还连接着千里之外浙江嘉兴的制造基地,真正实现了材料端、设备端及产品端的信息一体化管控。 “生产线的笔记本都被淘汰了!”张立双提到,从前,产线的质量数据都要记录在本子上,实现IMES电子化采集之后,“笔记本”真正实现了“无纸化”。 从碱锰电池生产车间往里走,记者来到了锂电池的“地盘”。这里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高倍率圆柱锂电池智能生产基地。 “锂电产业正在‘抢滩’海外,生产线的数智化、绿色化升级,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稳定的产品质量,有利于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四川长虹杰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长虹新能源年产能锂电池突破3.5亿只,正在逐步推进“智改数转”。 长虹新能源各品类碱性电池 “小”改变带来“大”影响 “长虹方案”赋能多个行业领域近3000户企业 长虹新能源,是长虹推进“智改数转”的切片之一。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智改数转’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长虹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近两年,长虹已完成2500台套设备智能化更新,131条产线升级“焕新”;目前,还正在加快推进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 数字化转型方面,2023年,长虹CHiM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四川本土企业中的“首个”。目前,平台注册供应商7万余家,赋能多个行业领域近3000户企业。 走进与长虹新能源一路之隔的长虹智慧显示数字工厂,记者看到了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 “一‘线’六‘用’。”长虹智慧显示(中国)公司工程技术所制造执行系统主管冯楚贤点出生产线的特色——每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6个种类、1100台产品。也就是说,不同型号、不同尺寸、不同功能的电视,可以根据订单情况“前后脚”下线。 “电视产业正向大型化、轻薄化、无边框化发展,新的需求带来了生产制造的新挑战。”冯楚贤补充,比如,115寸的巨幅电视模组的自动翻转,已经无法依靠人工,而数智技术为其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工厂还实现了以销定产,产品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 。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变在长虹不断发生。 在长虹华意冰箱压缩机工厂,通过AI视觉分析和智能检测,多零件动态间隙波动的行业难题得以解决;在长虹空调智能制造产业园,行业首创的真空环保脱脂新工艺,实现了空调换热器芯体在机加工工序的绿色零排放…… “改变”的范围还在越来越大。长虹下属的智能制造科技公司、虹信软件等通过智能制造产品和方案,赋能家电、玻纤、光伏、锂电回收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另一个例子是,依托长虹CHiM工业互联网平台,长虹为博雅新材料“量身”打造了端到端企业业务运营系统,实现开发运维一体化,打通研发、制造到营销的全链路,显著提升了企业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当前,长虹正在与绵阳市共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享服务平台”,计划2026年前推进1000余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我们要加速形成一批面向行业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共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长虹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改数转”的“圆”,还要越画越大。 (图片由长虹控股集团提供)
阅读更多(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