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上海发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9日晚间,《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布。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科研事业单位累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到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超过2000家。培育专业化服务、运营模式突出、示范效果明显的概念验证中心、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超过100家,引育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理人超过3000人。 重点任务包括 实施成果转化改革攻坚行动、实施企业创新加速行动、实施技术转移伙伴赋能行动、实施技术经理人专精培育行动、实施技术要素市场联通行动、实施转化生态协同共建行动 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教育 部部长怀进鹏近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 早在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年5月,全国40家高校院所启动为期3年的试点。如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家上海高校院所已完成试点任务,675项成果完成赋权实施,转化金额达10.66亿元。 虽然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但是实验室的成果往往不能直接拿去用,要经过不断试错、迭代才能成功转化。尤其是当科研人员走上创业之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时,会遇到例如成果与 知识产权 的问题、资金问题、企业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问题等。 去年出版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美国高校专利转化率达50%。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此前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实验室到工业化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中间的人才、投资目前都还不够。大家都想直接把技术拿过来生产进而产生效益,但从实验室到成果落地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的,这方面的配套措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 自2023年7月,上海市科委等7部门在上海39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启动推广试点,营造敢转化、要转化、会转化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上海进一步放权松绑,在明确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的前提下,推出了“完全赋权”模式,正在开展和计划实施的科技成果有300余项。 近日,赵东元团队的发明专利“磁性无机纳米粒/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核壳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完成了所有权变更,转化这件专利的企业将在未来5年分期付款3520万元给复旦大学,以获得专利的全部所有权。 本次公开的征求意见稿中,对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成果转化进一步放权松绑。 比如,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允许对科研人员过往创业行为进行合规整改。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运营权与收益权分割管理的运营模式。 实施技术转移加速计划(TTA计划),支持科研人员、师生、校友、外部企业转化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技术经理人赋能,实现就地就近转化、孵化。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重大任务牵引的协同机制。深化实施“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上海市教委科学研究处处长范仁华近日对第一财经介绍,上海市教委正支持交大、华师大等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我们在本次改革中,非常强调高校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包括院系(课题组)、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各类市场主体等)割裂来看、分块使力,按照老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路子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要形成校内技术转移、科技、双创、人事、国资、大学科技园等部门紧密协同的工作机制,从校内的科研体制改革、创新能力塑造、技术转移专业化能力提升、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功能高质量发展等诸多环节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阅读更多(Read More)